互联网时代如何成为一个批判性的思考者
建筑学院 杨丽玉
12月3日-5日,世界互联网大会(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举办的世界性互联网盛会,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世界互联网大会,专门发来贺信,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就进一步推进全球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发表了重要主张,赢得了与会嘉宾的热烈反响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每年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各大互联网公司都会推出最新的人工智能产品,让大会成为全球互联网顶尖科技的汇聚地和风向标。
在过去20 年互联网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未来30 年互联网将会“从有到无”,后一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没有人能离开互联网存在。随着移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计算将以语音、视觉等形式进行,这些变化都可以让数字经济超越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已经悄然来到。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临数千亿兆的信息轰炸,网络的普及使得我们对于各类信息的接触更加的直接、便利,但是我们每天也在经受着各种各样“失实表述”的狂轰滥炸,它们的杀伤力不容小觑。选择任何一种立场都可能导致夸大、歪曲或者忽略一些重要的事实,从而助长愤怒、恐惧和憎恶的情绪。各种“失实表述”的狂轰滥炸,让大部分人掉入了认知陷阱。而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更加审慎的批判性思考者——学习怎样正确地评估证据,考虑得更广更全面,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即使是最负面的感受对我们而言也不可或缺:愤怒能有效地警示在实现目标路上有阻力;恐惧提醒人们谨慎行事并有所准备;憎恶让我们对坏人坏事敬而远之。然而,这至少意味着,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被“失实表述”混淆了视听。这种“失实表述”虽然部分真实,但已被歪曲,选择任何一种立场都可能导致夸大、歪曲或者忽略一些重要的事实,从而助长愤怒、恐惧和憎恶的情绪。而且在面临压力时,“失实表述”就会控制公众的理智,操控舆论,煽动消极情绪,激化矛盾,作为教育者对此深感忧虑。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失实信息会在瞬间传播,成倍放大。由此,我们发现有时愤怒、恐惧或者憎恶会遮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无视世界的复杂性,放弃寻求对于重大议题的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人们会很自然地建构起对自己有利的表述。如果一个人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有坚定的立场,就会乐于接受那些能够证实原有观念、妖魔化对立意见的论调,那么就会像很多人一样,掉入认知的陷阱。在我们今天的社交媒体、自媒体、社交活动中正充斥着失实表述,为负能量煽风点火,阻碍了理性的调查,也阻碍了不同意见的充分交流,甚至还会妨碍我们对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达成共识。。“马航失联飞机”、“日本留学生江歌案”等等很多事件都充斥着失实言论,为受害人的家属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因此,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如何辨别和应对这些失实表述,如何培养批判性的思维?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批判性的思维呢。就是当我们在认识事情的时候,既不依据网络上大多数言论,也不依据事务的表象,而是理性、深刻的认识事件的本质,或者对这个事务的已有认识中,选择最为合理、最有支持的认识。批判性思维给人最大的价值就是,不是让你模仿别人的知识,而是让你自己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留心那些与自己的想法高度一致的表述。要站在一个公平公正里立场,多元多角度的深入和理性思考。
陈寅恪在悼念王国维的碑铭中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已经成为很多大学、很多知识分子的终身信仰,如何能够在今天的时代保持这种独立的精神是非常艰难的,这也是我们大学要一直去坚守的道路。大约一百年前,英国的大教育家纽曼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培养的是灵魂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大约 两百年前,德国哲人康德曾经说过:“我们的责任不是制作书本,而是制作人格;我们要赢得的不是战役与疆土,而是我们行为间的秩序与安宁。真正的大师杰作是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打造完整人格的人,打造合宜的生活方式,这是真正的大师杰作,是每一个伟大文明的终极目的。终有一天学生们会告别大学,但是作为教师希望也相信,在大学学习教育的这一段经历将会是一个人人生旅程最为珍贵的记忆之一,因为在这里,你尝试着学习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因为在这里,你试图要赢得的不是金钱不是战役也不是疆土,而是一个独立的灵魂。
在未来的年代,对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教育在于思维能力而非知识。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技艺来打开蔽藏在身体中的能量和创力以及思维体系的培养。梭罗曾经提到了一个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最可贵的精神——独立思考。在独立思维养成的教育中,最本质的是老师要有能力点燃学生渴求独立的热情,尤其是追求真理和崇高美德的热情。教师的传授教导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尤其是当他自己深受感化时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更是格外令人信服。当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等于拥有运用这种能力的勇气,在这样一个并不理想的大环境下,个人常常势单力薄。希望学生们在丧失勇气时,能想到大学课堂上得到的这些经验。多读好书,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从大处着眼,超越局部得失,敢于尝试,另辟蹊径。我想这也许是大学能够给学生留下的最好的纪念品,也是和大学精神保持联系的最佳途径。
因此,在目前的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学术训练,还要养成基本的学术习惯,尊重事实的态度、缜密的思维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会释放想象力,增进学识,推动职业生涯,更会提高一个人的领导力,让人在这个两极分化加剧的浮躁的、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而这种能力无疑相当重要。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老师也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们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职业生涯有力地见证了训练有素地、理性审慎地追寻光明和真理是多么有价值。我们老师(无论是工程专业、经济学专业,还是英语专业、新闻专业),都秉承着同一价值观,那就是——任何简单粗暴、煽风点火、歪曲误导的表述都值得怀疑。当然,没有人能完全摆脱偏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力求审慎,对于所调查和最看重之事能有理有据地表达意见。如果学术界丧失这一理想准则,我们就会迷失;如果未来的社会栋梁失去这一准则,整个世界都将迷失。
我们要像一个人类学家、一个科学家、一个社会学家、一个历史学家、一个律师一样的人,在实验室、档案馆、图书馆和田野调查的现场,寻找证据,挑战已经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失实的表述,以及高度可疑的所谓常识。
耶鲁天文学教授DebraFischer却发现银河系中有很多类似于太阳系的、行星围绕恒星而转的结构。医学研究者们多年来一直以为性别与疾病传播基本无关。耶鲁妇女健康研究中心主任CarolynMazure,一直在研究性别在大范围的生物体系中造成的重要差异,并将其运用到新的健康医疗实践中。大多数科班出身的古典经济学家将仔细计算成本和利益过程作为人类决策的模型。诺贝尔奖获得者RobertShiller挑战了“个人和市场是理性的”这一观点,推动了人类行为理论的重大修正。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技术也在不停的更替,那些曾经的经验、常识和权威都可能被推翻、被取代。而大量碎片的信息、失实的表述充斥着网络和个人的生活,我们必须要保持独立和批判性的思维,才能从反省中不断成长,才能不断成长但不会变老,才能永远不落后于时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生们经过大学教育的洗礼,塑造了理性,强健了体魄,增长了智慧,特别是阅读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书籍为学生们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人文底色。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学生们能继续在对这种人文精神的不断体悟中寻找前行之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人云亦云;对于碎片的、失实的信息我们能够辨别真实;对于那些网络暴力,我们能够保持理智和清晰,不随波逐流。只有经过审思明辨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